【轉載】“缺煤”或緩解 煤價回歸合理區間 水泥企業是否可以高枕無憂?
瀏覽次數:
發布時間:2022-05-04 11:42:05
今年初以來,國內煤炭價格再度上漲,為穩定煤炭價格,近段時間,國內政策頻出。不僅要求大幅度提高煤炭產量,并且取消了煤炭進口關稅,同時明令嚴厲打擊哄抬煤價行為。......
去年以來,煤炭的價格以及供應問題始終受到各方尤其是水泥企業的關注。
今年初以來,國內煤炭價格再度上漲,為穩定煤炭價格,近段時間,國內政策頻出。不僅要求大幅度提高煤炭產量,并且取消了煤炭進口關稅,同時明令嚴厲打擊哄抬煤價行為。
煤炭行業研究人士認為,市場平穩運行可期。而這些,對于水泥行業而言無疑是利好消息。
“缺煤”或將緩解 煤價有望回歸合理區間
4月20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能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支撐,要立足我國國情,應對外部環境新挑戰,抓住重點,強化能源保供,未雨綢繆推進條件成熟、發展需要的能源項目開工建設,促進能源結構持續優化。
其中提到,要發揮煤炭的主體能源作用。通力合作優化煤炭企業生產、項目建設等核準審批政策,落實地方穩產保供責任,充分釋放先進產能。通過核增產能、擴產、新投產等,今年新增煤炭產能3億噸。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加強儲備設施建設。運用市場化法治化辦法,引導煤價運行在合理區間。
3億噸的新增煤炭產能意味著什么?資料顯示,2020年我國一次能源生產總量共40.8億噸標準煤。這個數字在2021年升至43.3億噸,相當于增加了2.5億噸的產能。但新增產能的數量仍比不上消費的攀升,2021年能源消費總量為52.4億噸,超過生產量9.1億噸。
由此可見,待3億噸的新增煤炭產能逐步釋放,將一定程度上緩解國內能源消費的“缺口”。
從一季度相關數據就可以看出,國內煤炭產量正在穩步增加。據國家統計局網站消息,3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主要能源產品生產均有不同程度增長。3月份以來煤炭增產增供政策持續加力,主要產煤省區全力挖潛擴能增供。一季度,生產原煤10.8億噸,同比增長10.3%。進口煤炭5181萬噸,同比下降24.2%。
此外,近期各主要產煤地的大動作也頻頻。
4月21日下午,山西省政府召開全省煤炭增產保供外運工作電視電話會議,會議提出,在確保安全生產和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全力做好煤炭增產保供外運工作。要拿出真招實招硬招,著力破除煤炭生產和涉煤運輸中的難點堵點痛點,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山東省能源局印發《2022年全省能源工作指導意見》明確,2022年山東省煤炭產量穩定在9500萬噸左右。穩定省內生產,以賦存條件好、安全有保障、智能化水平高“三類煤礦”為重點,積極釋放先進產能,核增濱湖煤礦產能40萬噸/年;推進萬福煤礦項目建設,產能規模180萬噸/年。穩定省外供應,加大晉陜蒙等省外煤炭資源開發,引導重點用煤企業與省外煤礦簽訂中長期合同。
《四川省“十四五”能源發展規劃》提出,推進煤炭綠色開采。堅持“限小扶大、增優減劣”,保持合理有效產能規模。到2025年,優質產能煤礦產量比重達到50%以上。
“華能伊敏煤電公司伊敏露天礦生產能力核定報告通過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審查,伊敏露天礦生產能力核增至3500萬噸/年”、“新疆首座獲得國家發改委核準的千萬噸現代化井工礦井的新疆能化公司伊犁一礦建設項目于4月20日順利通過竣工驗收,設計能力1000萬噸/年,服務年限142年”、“甘肅慶陽邁入建設億噸級大型煤炭生產基地新階段”……
種種跡象都表明,我國的煤炭供應保障更加安全有力,隨著國家及地方政府積極推進增產保供,煤炭優質產能的持續釋放,2021年下半年曾出現的“缺煤”、“煤荒”現象將一定程度得到緩解。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受美國加快收緊政策、俄烏戰爭的影響,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不斷推高。作為國內主要大宗商品的動力煤、焦煤等價格雖然不再出現去年下半年的“煤超瘋”現象,但依舊處于高位運行。
從國內煤炭與進口煤炭所占比例來看,目前,中國煤炭對外依存度較低,具有較強的獨立自主性。2021年中國煤炭進口量達3.23億噸,為近年最高。但總體而言,中國國內煤炭產量占中國煤炭供應的絕大部分市場,進口煤炭僅占約7%左右。
有業內人士表示,煤炭供求面正在進一步改善。且相關部門將研究明確煤炭領域哄抬價格違法行為認定標準,這些都有望疏導煤炭市場價格回歸合理區間。
就在2月2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于進一步完善煤炭市場價格形成機制的通知》(發改價格〔2022〕303號),明確了煤炭(動力煤,下同)中長期交易價格的合理區間,其中秦皇島港下水煤(5500千卡)價格合理區間為每噸570~770元,山西、陜西、蒙西煤炭(5500千卡)出礦環節價格合理區間分別為每噸370~570元、320~520元、260~460元,蒙東煤炭(3500千卡)出礦環節價格合理區間為每噸200~300元?!锻ㄖ纷?月1日起實施。
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密切監測煤炭市場和價格運行情況,加強煤炭市場價格調控監管,綜合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引導煤炭價格運行在合理區間,保障能源安全穩定供應。
水泥企業積極推進能源結構調整
從上述信息來看,煤炭行業的平穩發展預期似乎可以讓水泥行業“高枕無憂”。但實際上卻并非如此。
煤炭作為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存量必定是日益減少。盡管當下在相關部門的多方努力下,緊張的供需關系得到一定緩解,但煤炭資源的緊缺必然是未來需長期面對的問題?!懊夯摹笨赡苁菚簳r的,但煤炭日益減少卻是一定的。
正因如此,水泥企業才更不能放松對能源結構調整的力度,應主動推進替代燃料等的推廣應用,這不僅能夠提升企業自身應對外部風險的能力,更有利于助推水泥行業率先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通常而言,煤炭和電力是水泥行業能源的主要來源,煤炭和電力成本占到水泥生產總成本的50%左右。一旦煤炭價格、電價受政策變動或市場供需關系等因素出現大幅上漲,將會帶動水泥生產成本上升,倘若由此造成的成本上漲無法完全傳導至產品價格,則會對水泥企業盈利產生一定影響。而去年以來,煤炭價格飆升、高能耗行業電價上浮不受限給水泥行業在生產成本端帶來極大壓力。
在“雙碳”目標、電價市場化、煤價上漲等綜合大背景下,諸多水泥企業已然開始行動,通過加大力度發掘替代燃料、可再生能源減少化石燃料燃燒和電力消耗,逐步提升“綠色能源”使用比例。
替代燃料方面,以海螺水泥為例,其在最新年報中顯示,海螺集團正在通過生物質燃料和RDF燃料兩個方面對清潔能源進行探索,兩者在降低煤耗方面同樣具有重要意義。其中,生物質燃料相較煤炭具有低污染、低成本等特點,屬于環保經濟型燃料,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探索建設現代化能源體系,同時解決農業秸稈處理難、易引發環境污染等問題,中國首套生物質替代燃料系統—樅陽海螺生物質替代項目于2020年10月建成投產。
該項目是中國水泥行業首套生物質替代燃料系統,每年可利用秸稈等生物質15萬噸,處理包括油菜稈、稻草等不同種類秸稈,實現生物質燃料替代原煤率超過40%。據了解,樅陽海螺生物質替代項目2021年替代燃料累計使用22013噸,節約標準煤約9000噸,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近2.4萬噸。
而據華新水泥在2021年度業績報告中表示,華新水泥在不斷提高生活垃圾、替代衍生燃料(RDF)、生物質等的利用率。目前其水泥窯熱替代率(TSR)達到7.37%,較2020年上升2.43個百分點。2021年華新水泥處置生活垃圾及衍生燃料212萬噸,節約標煤44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21萬噸。
另外,華新水泥表示,要提升替代燃料協同利用比例,2022年公司整體熱值替代率要達到 10%以上。海螺水泥稱,計劃到2025年RDF替代化石燃料的比例約10%。天山股份也表示2022年公司的重點工作之一就是要強化科技創新,引領綠色低碳發展,重點抓好低碳熟料、高效燒成、替代燃料、高效粉磨等重點低碳技術攻關。
除了發展替代燃料,大力推進光伏發電也是水泥企業能源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之一。
2021年,海螺集團完成了海螺新能源的戰略收購,并拓展了儲能系統的技術開發及光伏發電等新能源板塊業務,在水泥生產的過程中加大清潔能源使用比例。年報數據顯示,海螺已建成19個合計200 MW的光伏發電項目,年累計發電量1.64億千瓦時,發電量較2020年增加326%,相當于節約標準煤2.02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4.38萬噸。
據悉,海螺集團還在濟寧海螺水泥打造了“零外購電”的水泥工廠。目前,濟寧海螺水泥形成了集余熱發電、風力發電、光伏發電和垃圾發電等多種綠色經營方式于一體的能源體系。該企業每年可完成自發電約1.3億度,節約標煤約4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10萬噸。
2021年塔牌集團投資約13.39億元建設分布式光伏發電儲能一體化項目,向綠色低碳工業經濟轉型升級。塔牌集團對外稱,經測算,公司廠區內建設“自發自用、余電上網”光伏發電項目用電成本比當前外購電價節約20%以上。
當然,在能源結構調整的過程中,水泥行業面對的人才、技術、管理經驗等方面的挑戰必然不少,后續也需要不斷探索努力。
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水泥企業只有朝著這個目標不斷努力,才能逐步減少對化石能源及外部電力依賴,推動行業能源轉型,真正實現水泥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來源:水泥網APP